全国首所十二年一贯制短道速滑体育学校落地七台河
添加时间:2025-10-04
9月8日,全国首所十二年一贯制短道速滑体育学校——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揭牌并开课。来自河南、内蒙古、新疆、宁夏等省区及加拿大的214名新生踏入校园,在此开启从小学到中专”学训一体”的短道速滑系统培养之路,向着冰雪运动的梦想全力冲刺。
全国首所十二年一贯制短道速滑体育学校揭牌。图片来源/七台河市委宣传部
作为“奥运冠军之城”,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五十余年培养出14位世界冠军、夺得7枚冬奥金牌和186枚世界级赛事金牌。七台河与短道速滑的渊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。首任教练孟庆余在室外简陋的冰场拉起第一支队伍,开创了“冰刀代代传、冠军辈出”的传奇。从杨扬实现中国冬奥金牌“零的突破”,到王濛成为“单届冬奥会三冠王”,再到范可新、杨婧茹等新一代运动员持续闪耀世界赛场,七台河以一座城的力量,托举起中国冬奥短道速滑奖牌榜的“半壁江山”。
像王濛、范可新一样拿冠军,是许多七台河运动员从小就种下的梦想。滑冰,俨然已成为七台河地方文化的基因。
如今,这座冠军城再度率先破题,建立了全国首所短道速滑十二年一贯制体育学校,标志着“七台河模式”实现系统性升级。学校依托七台河市桃山区第十五小学和第十三中学建立,这两所学校走出了王濛、孙琳琳、杨婧茹等多位世界冠军,是名副其实的“冠军摇篮”。
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,作为全国首所十二年一贯制短道速滑体育学校,该校实现了集教学、训练、医务科研与住宿功能于一体,覆盖小学、初中、中专三个学段,并正规划建设附属幼儿园,为学生搭建起通往冠军之路的“一站式”培育平台。学校采用“吃住学训”一体化培养模式,在以短道速滑为核心的同时,兼容冰壶、轮滑、速度滑冰、自行车等多元项目。
在培养机制上,学校创新实施“阶梯式”方案:6至8岁基础阶段以“冰感”培养和兴趣激发为主,8至12岁强化体能和技术规范性训练,12岁后择优输送至省队乃至国家队。
新生开始接受训练。图片来源/七台河市委宣传部
在大家较为关注的运动员“学训矛盾”问题上,学校也给出了清晰的解决方案。教学安排上,学校除常规文化课程外,开设短道速滑专项训练以及国学、礼仪等素质拓展课程,并实行“科学膳食+军事化住宿”一体化管理,有效缓解运动员文化学习与专业训练之间的长期矛盾。在政策支持方面,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享受“住、学、训”全免待遇,竞技成绩达标者还可进一步享受“吃、住、学、训”全免待遇。
更值得期待的是,学校构建了“基层教练+冠军引领”的双轨培养体系,冬奥冠军杨扬、王濛将定期走进校园,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。
“十二年一贯制体校的核心优势,在于通过体教深度融合为运动员拓宽成长路径。学生既可走向专业竞技,也可凭体育特长进入高校深造,或转型为教练员、裁判员等冰雪运动后备力量,实现多元发展。”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校长郑海宇介绍。
记者了解到,学校首批招募的214名学生,其中本地生源158人、域外生源56人,除河南、内蒙古、新疆、宁夏等外省学生外,还有2名学生来自加拿大;学生年龄从5岁到15岁,覆盖了短道速滑人才培养的黄金年龄段。
开学首日,新生的“入学第一课”充满“冠军味”:当日,中国短道速滑历史上第一个三冠王——王濛参加了学校的开幕式,她鼓励孩子们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,滑出更精彩的未来;新生们参观了七台河籍冬奥冠军图片展,认真聆听一代代运动员拼搏向上的奋斗故事。随后,全体新生在地面上展开首次规范化训练。
来自新疆的新生付芳琳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:“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世界冠军,在赛场上升国旗、奏国歌。”
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七台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达 鄂宇东